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六尺巷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六尺巷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六尺巷介绍?
六尺巷,位于安徽省桐城市的西南一隅,全长100米、宽2米,建成于清朝康熙年间(1662年—1722年),巷道两端立石牌坊,牌坊上刻着“礼让”二字。
“千里家书只为墙,让他三尺又何妨。万里长城今犹在,不见当年秦始皇”。这首“让墙诗”就出自六尺巷的一段历史典故。史料记载:张文端公居宅旁有隙地,与吴氏邻,吴氏越用之。家人驰书于都,公批书于后寄归。家人得书,遂撤让三尺,其后邻人见状,亦让三尺,故六尺巷遂以为名焉。
六尺巷,百米长,两米宽,看似是个寻常的窄巷却有着不同寻常的来历。在中国文化历史名城安徽桐城,历史悠久,名人荟萃,清代出了方苞、姚鼐为首的桐城派文化学派。更出了张英、张廷玉父子宰相,六尺巷的故事就出在父子宰相之家。
山东聊城六尺巷的来历?
清康熙年间,张英担任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。他老家桐城的官邸与吴家为邻,两家院落之间有条巷子,供双方出入使用。后来吴家要建新房,想占这条路,张家人不同意。双方争执不下,将官司打到当地县衙。
县官考虑到两家人都是名门望族,不敢轻易了断。这时,张家人一气之下写封加急信送给张英,要求他出面解决。
张英看了信后,认为应该谦让邻里,他在给家里的回信中写了四句话:千里来书只为墙,让他三尺又何妨?万里长城今犹在,不见当年秦始皇。
家人阅罢,明白其中含义,主动让出三尺空地。
吴家见状,深受感动,也主动让出三尺房基地,"六尺巷"由此得名。
六尺巷的吴家什么来历?
也是官宦之家,被称为“一门三进士,两房两外孙” 。
三进士中的吴一介,官至河南右布政使;吴一介的儿子吴应宾,授翰林院编修,著名科学家,哲学家,吴应宾的儿子吴道凝,初任山东长清知县,改浙江奉化县,少负才略。
两外孙指吴应宾二女吴令仪的儿子方以智,是明代思想家、哲学家、科学家;吴应耀二女的儿子张英,是清朝大臣,张廷玉之父。西股五房吴叔度,进士出身,授工部主事,黄州知州,倡导文学。
吴家在明清两代出知县、知府、千总、将军、兵备道等正七品至从一品官员达数百人。
吴家的先祖是周文王的伯父——泰伯。他知道父亲喜欢小儿子,就主动搬了出来,独自来到江南,在无锡梅里建立了自己的王国——吴国。泰伯就是吴国的开国之君。泰伯的后人以国名为姓,经过世世代代的繁衍,人丁兴旺,有几支吴氏就迁到了桐城。包括麻溪吴氏、高甸吴氏、吴家嘴吴氏等。与张家发生纷争的就是吴家嘴吴氏。吴家虽然没有张家权高位重,却也是富甲一方。
六尺巷真实背景:吴一介辞官在桐城建房,邻居是张家。张吴两家结有姻亲!到张英这世代他母亲就是吴应耀之女。吴应耀跟吴应宾是堂兄弟。吴应宾子吴道疑,吴得朋是吴道疑子,吴得朋无***嗣。过继吴道敏之子吴得显三子善现为嗣子。善现有三个儿子。六尺巷吴家是吴得朋和善现。张家就是张廷玉兄弟们。
六尺巷的故事原文?
康熙年间,礼部尚书张英突然接到老家的书信。信中说,邻居吴家在建造房屋时,想要占用他家的宅基地,家人上诉到县衙。因吴家也有人为官,县官难以定夺。张英得知后,立马提诗回复,居然留下了千古美名。
在安徽桐城,礼部尚书兼大学士张英的府邸,与吴家毗邻而居。由于张英常年在朝中为官,平日里与老家家人都以书信往来。
这天,张英收到老家的一封急信,打开一看,上面说,邻居吴家修建房屋,想要占用张家宅基地二尺。张家不同意,就把此事禀明官府。
县官犯了难,张家的张英是朝廷大官,可吴家也有人在朝为官,官衔都比他大,横竖都得罪不起,索性就拖着不办。
张家人见县官迟迟没有处理,眼看吴家的屋子就要造到自己地界了,赶紧修书一封给张英,让他来定夺。
张英了解了事情原委后,沉吟了一下,立马提笔回复。
很快,张家人就收到了回信,信中张英以一首诗做了回复:“一张书来只为墙,让他三尺又何妨。长城万里今犹在,不见当年秦始皇。”
张家本是书香世家,众人看后信后,顿时明白了张英的意思,主动让出三尺宅基地。
张家主动让地三尺的事情,不久就到吴家人耳中,吴家在朝为官的官员,听说张英如此大度礼让,又羞愧又佩服,便让家人也让出三尺宅基地来。
于是,张、吴两家各自让出的三尺地,成为桐城赫赫有名的“六尺巷”,至今仍被传为佳话。
常言道,宰相肚里能撑船。历史上的张英官拜一品大学士,是康熙朝的重臣,被誉为“***宰相”,他的才华和胸襟,不仅留下了六尺巷的佳话,更言传身教到自己子辈。
张英的大儿子张廷瓒曾以二甲第二名中了进士,之后成为侍读学士,陪伴康熙皇帝读书。只可惜他英年早逝,不然他的成就,或许能超过他的弟弟们。
张英的二儿子张廷玉,也是最有名、最出类拔萃,历经康熙、雍正、乾隆三朝,都身受器重,更是死后唯一一个配享太庙的汉臣。
三儿子张廷璐是康熙五十七年的榜眼,在雍正初年,担任河南学政期间,遭遇到封丘县***事件而被罢官,但二哥张廷玉的举荐下,重新被雍正启用,同样成为历经三朝的汉臣。
张家父子载誉清廷的背后,也让我们看到言传身教的家庭力量。一个卓有远见的父亲,必是胸襟豁达之人,不会斤斤计较于个人得失。与人为善的谦让,并不是软弱,而是礼貌与尊重。
以德服人,才能真正让人心悦诚服,无论是对自己的子女,还是他人都是如此。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六尺巷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六尺巷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